-
所有
- 加载中...
通州的三教庙包括儒家的文庙、佛教的佑胜寺和道家的紫清宫,三大宗教的三座庙呈品字格局,全国罕见。文庙居首,佛道寺宫随其左右,一起构架起古人的精神家园。正体现了明清以后三教合流的社会现实,也是在诠释着“和而不同”的中国传统哲学观。古人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到现在都值得后人思考。
通州文庙最早建于元大德二年(1298年),在州县衙西侧,跨东西两院。建筑时间比北京文庙早四年,此后历经20多次重建修缮。百年来损坏严重。上世纪60年代后作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厂房,多处建筑被拆。现在三教庙对面的司空小区就是该厂职工的住宅。这里要说到通州的治所自金代天德三年(1151年)设立一直在现在三教庙以东,直到1958年才搬迁。
文庙坐北朝南,进门后看到中轴线下埋着老泮桥和泮池建筑遗址。大成门、东西配殿等均为新建,现在配殿里是通州文化展览陈列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出土自张家湾的一块条石,表面剥蚀严重,隐约可见上刻“曹公讳霑墓壬午”字样。1992年文物部门找到此石,请红学家考证真伪。很多专家据脂批甲戌本《红楼梦》中“壬午除夕,书未成,芹为泪尽而逝”和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诚悼念曹雪芹的诗词等认定此石为曹雪芹墓石。虽然其真伪在学界还有不同声音,但这块太过粗糙寒酸的石头,还确是曹雪芹晚年落寞景况的写照。西配殿北侧,西围墙下立一铁雌狮,通高1米4,宽半米。底座两侧铸花卉纹。底座正面的铭文已经模糊。据前人考证其文为“ 皇庆二年(1313年)八月 镇宅大吉”皇庆二年(1313年)为元仁宗年号,可见其为元代遗物。此狮原在元代所建漕运司署,这是元朝管理运河事务的部门。现原址已不存,雄狮在文革中被毁,只剩雌狮孤单一只。虽然时间久远,但元代作品仍然体现出自己的风格。铁狮做工精细,尤其是雌狮前爪下跃跃欲试状小狮子的表情被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大成殿五间,进深三间,歇山筒瓦顶,和玺彩画。大殿西墙外立雍正二年《乡贤碑记》一通,多处字迹已经磨损。大殿内部供奉孔子等儒家先贤。格局和北京市区成贤街孔庙大成殿内基本一致。
大成殿后有一古代水井遗址。围墙西北角下 3根皇木,于2005年4月于运河挖掘出土,其中最大的一根为格木,长10.85米,重3吨多,截面为60厘米,大约需上千年成材,此木在河底埋藏了400多年,为当时建造皇宫的皇木。
佛教佑胜教寺和道教紫清宫占地面积不大,现存都是不久前修复的建筑,为东西相连的两个院落。佑胜教寺在西,紫清宫在东。分别在南墙上开门。建于明代中期的紫清宫,清光绪复建,供奉太上老君。俗称红孩儿庙,传说殿堂壁上所绘哪吒可呼风唤雨,过去逢干旱多有百姓祈祷。现为一进院,现山门一间,正殿三间,西配殿三间,山门前古槐一棵。围墙上的佑胜教寺门,类似四合院的二道垂花门。进门后直对天王殿。宝殿前一棵红牌古槐,而大殿则是全新的硬山顶,估计如今的佛寺格局已和过去大为不同。殿左前有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《重修通县胜教寺记》石碑一通,记录了八国联军曾对寺院的破坏。
佛寺的香火比较旺盛。有居士为来访香客服务。也有定期法会活动。近年,通州区在东配殿展示通州的非物质遗产项目,开始举办庙会活动。而庙东即将是通州新城。围绕燃灯塔、三教庙古迹,相信历史久远,文化底蕴深厚的通州人文符号,在新城建设中会焕发新的光彩和人文魅力。
为进一步提高自治区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,倡导游客文明出行,推进“壮美内蒙古,亮丽风景线”旅游形......
初夏的季节,进入北京市通州区,正是好时候。道路两旁的树木在葱绿中焕发勃勃生机,而那些一片片,一团团的各......
新文化点亮新襄城 导语:在襄城,我们走访了唐城、凤凰温泉、九天玄女、紫薇园……汉江南岸这些不同主题风格的......